|
论我国山区开发与建设(五论)时间:2019-07-23 再谈重新认识山区 一、一份令人震惊的地质灾害大账单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之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发出警告:“截至2009年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0万处,威胁数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1200多亿元财产安全,其中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处,威胁人口700万,威胁财产安全840亿。”也就是说我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个地质灾害大账单实在令人震惊。 而这还仅仅是指地质灾害。2010年我国旱灾、涝灾、洪灾、飓风、赤潮蓝藻、草原鼠害……发生之频、来势之猛、程度之剧、范围之广同样令人震惊。人们已经大声发问:我们的国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千年不遇”的大灾都赶在一起接二连三的出现?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十分严峻,那种没水时抗旱、水大时抗洪、遇灾救灾,修修补补、被动应付的做法已经无法应对。必须找到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原因何在呢? 二、我国山区遭到了严重破坏 60年来,我国山区被砍了五刀: 第一刀,毁林开荒。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为解决粮食问题,除了经营原有耕地之外,我们又采取了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湖造田等等办法。到目前为止,全国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9100多万亩[3],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长江、黄河上中游的毁林开荒,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亿吨,其中2/3来自坡耕地。 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56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1/3(2008年),西南8省市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千米(2005年)。50年代前期,贵州的森林覆盖率约45%左右,50年的毁林开荒和毁灭性砍伐,全省森林覆盖率降到12.6%。50年代,贵州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1995年高达7.6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3.5%,而目前已经接近50%。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以每年933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照此速度退化,50年后,贵州将无地可耕!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成为山区人民难以脱贫的根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水土流失地区。 尽管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们实行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但是由于缺乏帮助群众脱贫的具体办法,毁林开荒至今杜而不绝,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面积有增无减。 第二刀,超量砍伐木材。林业向山区要大木头,每年伐量过大。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部门就提出了两危问题:即资源危机,没树砍了;经济危困,没钱发工资。更错误的是,采取了“皆伐”这种破坏性极大的采伐方式,而没有采纳专家建议的“择伐”方式。结果是林区一个个消失,林区县变成了贫困县。甘南迭部县就是一个因树被伐进而从富饶美丽的林区沦为贫困县的典型。同处甘南地区的舟曲,它曾水草丰茂、山林葱翠,被称为陇上小江南。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舟曲累计采伐森林189.75万亩,全县森林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减少,失去植被的山体,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难固。20年前,舟曲白龙江上就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山体塌方,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泄流坡。如今,当舟曲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之后,自己却招致了灭顶之灾。皆伐,实际上使一个林区一个林区的整体破坏,一个县一个县地陷入困境。 第三刀,大量修建水库。到2006年年底,全国修建了大大小小85874座水库。仅对3000多座大中水库的统计,就有水库移民2200万,虽然我们没有全部水库移民数字,但仅这2200万移民的妥善安排至今都是难题,就知道要安排好全部水库移民有多困难。山区老百姓对于修建水库的直接感觉是:水归下游用了,电归城市用了,养鱼归水库了,用水要花钱了。失去了山地、房屋、家园的山区老百姓什么也没得到。 这些水库对于山区生态和山区人民的影响是多重的。 全国大大小小8万多座水库(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约占水库总数的42.5%,1954年到2005年共溃坝3495座,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自然洪水),挤在山区,壅高水位,极易引起山坡滑坡和泥石流,而回填山沟的土石方,又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充分的松散物质材料。 这次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白龙江的梯级开发和白龙江的渠道化是主要原因之一。舟曲县不过15万人口,但是为配合白龙江的梯级开发,舟曲境内不到17千米的河上,水电开发项目多达四十余个,已建成15座水电站,还有14座水电站在建。就是说,不到17千米的河上,要建近50座水坝! 过度的水库建设也直接毁坏了我国生态系统。 已是耄耋之年的水利专家钱正瑛坦承:“进入上世纪90年代,黄河开始断流,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和焦虑。我也在思考……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治河、用水,没想到居然使黄河水断流了。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塔里木河、黑河等内陆河流也出现了断流。我逐渐认识到过去的水利工作存在着一个问题:粗放管理,过度开发。” 我国目前没有一条河流上没有水库大坝。仅长江流域,2001年年底就已建成4.57万座水库,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达2441座。专家指出:河流开发,即河流上所有水库的库容量总和与河流量的比例,国际上公认不要超过15%,而我们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河流开发得越高,河流干得越快。 在山区修水库水坝、对河流过度开发,已经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多样性、河流的自净功能、洪水形成和入海的自然过程。对山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刀,不顾环境后果的开矿。在山区(包括草原)开矿已是遍地开花,由于一直没有生态补偿法律约束,开矿对生态的破坏肆无忌惮,直接毁坏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山体结构,掘尽矿藏之后,给山区留下个烂摊子。 今年7月河南栾川暴雨引发山洪,栾川县启源矿业有限公司干江沟尾矿坝在大雨中崩坝,大量的尾矿砂和巨石滚滚而下,山下几百亩良田、上百户民居被毁,数人死亡,洪水挟带大量尾砂和巨石,冲入伊河,伊河水位暴涨,形成洪灾的二次冲击,导致下游数十人死亡。这样的尾矿坝,在栾川大大小小共有197座,大都集中在栾川的上游山区。 而这绝不是个别事例。呼伦贝尔草原的宝日希勒镇,为了保护草原,所辖草原已经禁牧多年,但是没有过度放牧的草原却难逃工业开采的破坏。宝日希勒镇现有6家煤矿企业,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开采量,另有一家已经完工的化肥厂和一家即将完工的电厂,这些都是高污染企业。现在呼伦贝尔草原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发展的速度每年只有0.2%。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荒漠”。 在西藏高原开矿直接毁坏了我国的,也是亚洲的保命水塔,高寒山区,植被生长极为缓慢,采矿造成的毁坏,根本无法修复,祸害所及,难以数计! 第五刀,大树进城。这一条是休宁县县委书记加的。2007年我到安徽休宁,休宁地处山区,是省级贫困县。和县里干部聊起山区建设,我讲了上面4条,县委书记当即补充:我再加上一条:大树进城。这条加的好,虽然它对山区生态的伤害程度可能不及前4条,但却使人看到,城市太不把山区当回事了,完全不懂山区的分量。不应忘记,许多城市的水源地都在山区,饮水为什么不思源呢?! 三、必须重新认识山区 其一,山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保障。 60年,5刀,我国山区已经千疮百孔,国家级省级贫困县80%在山区,约占山区县的一半,这些县百姓穷、县财政穷、环境穷,患了贫困综合症。 破坏了山区,也就毁坏了我国的生态系统,今年全国从南到北的大旱大涝就是这60年破坏山区的恶果。 西南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原来的生态环境也很好,今年却旱到令全世界震惊,为什么?其他原因不讲,看看航拍图片,那里一片红土,山光秃秃的,别说树,草都少见,哪有水?自己的“山穷”了,没水了,上游呢?专家说,今年上游下来的水量比平时少了25~30%,因为冰川后退、草场退化、湿地和湖泊的消失。源头和冰川之间成了荒漠,上面有点雪融化水下来,一到荒漠里就蒸发了,三江源头草原荒漠化,水少了。专家断言:今年西南旱灾的关键就在于对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山穷”的结果是“水尽”,“水尽”的结果敢想吗?保命水塔水量锐减,而全国的地表水80%被污染,我们在靠地下水维持,全国已形成地下漏斗区100多个,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浅层水不够用,已经用到深层地下水,那些水可能几百年都补不回去……。之后呢,我们还有水用吗?! 不仅如此,到了洪水期,冰川大量水下来时,就能够经过荒漠直接进入长江源头,接下来就是洪水。而我们在山区过度修建水库,在下游强占河道,终于饱受泥石流、旱涝、洪水之苦。 山穷水尽,讲的就是当我们毁掉了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我们就会直接承受水资源枯竭、旱涝灾害不断的生态浩劫。 山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保障,建设好山区,其意义怎么讲都不过分!过去60年,我们亏待山区、错待山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认识。 其二,山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 山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我国大大小小几十个山系又各成系统,各有各的特点。 这是建设山区必须有的两点基本认识。 直到现在,国家还没有一个部门统筹管理山区,也没有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山区研究机构,而山区建设已经如此地刻不容缓。为了应急,是否可以这样做:先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了解山区问题的研究人员、实际工作人员集中起来,认真开几次会,把资料和意见集中起来,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并以这些人员为基础,先建立一个全国性山区研究机构,有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各地创造的典型和经验,为开展山区建设打好基础。有山区的省区市也应同时进行有关工作。 国家尽快成立一个山区管理机构,把山区建设工作认真抓起来。 四、建设山区必须以县为单位 郡县治,天下安。这是我国的成功经验,决不能丢。上面千头万绪、下面种种矛盾都要在县一级具体落实、具体解决。特别是山区建设内容更为复杂。 讲到县域经济建设,我国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我们的生态农业县曾达200多个,有许多县提供了成功经验。 他们的经验是: (一)用系统工程方法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把治山、富民、富县集合起来,融为一体,保证富山、富民、富县同时实现。 (二)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10年左右一个贫困县就能改变面貌,进入良性循环。 (三)加强县一级权力,把县级各部门的人财物力集中使用,分工合作,有步骤地把全县的山山水水治理好,并生产财富。 (四)上级领导支持县这样做。财力、物力支持保证及时。 这几条哪一条都不能少,都要到位。为此,现行的一些做法,如一届政府一本经,各干各,又没有规划,县的权力太小,各部门各干各……必须改变。 我们在这里偏重讲了山区,草原问题同样严重,60年来我们对草原的破坏已使草原失去自我修复能力,重建草原同样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国100亿亩的农业用地,山区、牧区占了80亿亩,山区、牧区、农区,三足鼎立,相互依持,共生共存,这是我国国土天然形成的大格局。60年时间,我们把山区破坏了,把草原破坏了,三足已失其二,仅剩一足,怎么能支撑我国农业,支持国家建设!更何况,失去山区、草原护卫的农区,随着水资源枯竭和耕地过度利用,也只能一步步变为荒漠。 这一切不是耸人听闻,它正在我们眼皮底下一点点发生,希望那份令人震惊的地质灾害大账单、希望2010年这些“千年不遇”的大旱、大涝、大洪水、泥石流、崩坝、地陷、天坑……能使我们,特别是各级领导警醒,下大决心建设我们的山区、草原,重新建设三足鼎立局面,挽狂澜于将倒。亡羊补牢,尚未晚也。幸甚。 [3]1亩=1/15公顷。 (来源:农业部网站;文/石山,2010年8月24日) ◎附——《山区建设歌》 山万重兮数不清,山山皆可生金银。/ 木草产业财源广,老少边山不应贫。/ ——石山2007年岁暮 ◎附——生态学家石山简历 石山,1915年生,我国著名的生态学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中央和国家农业研究。1955年在谭震林领导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农村组工作;1975年任农业部政策研究室负责人;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主任,兼任该院的副秘书长;1982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任中国农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或副理事长。 自1978年开始,陆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我国农业建设和山区发展等方面的文章,出版了《大农业战略的思考》、《实验与探索》、《中国山区开发与建设》等著作。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提出了不少关于我国大农业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开发与建设山区等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