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乡发展 >>理论研究 >> 论我国山区开发与建设(四论)
详细内容

论我国山区开发与建设(四论)

时间:2019-07-23     【转载】   来自:农业部网站


  纵谈建设山区问题


  一、山区是我国的生命线,关系国运兴衰


  1.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占国土的70%,人口约占1/3。水资源、矿产资源、林草资源、土地的后备资源(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均在山区。它又是平原的屏障。大约3/4的县位于山区和半山区。统计表明全国县(旗、区、市)数约2463个,山区1542个占62.6%;半山区306个占12.4%;平原612个占24.90%。国家级的贫困县有83.8%在山区。


  2.从文化方面讲,山区是我国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中心所在。佛教圣地和道教圣地均在山区,儒家过去办的许多书院也在山区。它们现在都是旅游景点。隐士文化对中国影响很大,隐士是生活在山林之中的。山区的这些特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3.从中国革命历史讲,是依托山区起家的。先是井冈山、大别山、武陵山、延安,抗战时期,太行山、吕梁山、沂蒙山……。农村包围城市,又占领城市,实在是依托山区。那时山区落后,敌人势力到不了,我们钻了空子。这个空子如果不改变,既对不起山区老乡,别人又可利用来对付我们。我们必须把山区建设好。


  4.山区建设好了,人民富裕起来,与我们同心同德,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有力量进入海洋,可攻可守。


  山区建设好了,山清水秀,就能防御水旱灾害,保证丰收,又屏障平原和大江大河,就能国泰民安。


  山区建设好了,大量荒山荒坡利用起来,就可以再开辟一个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新的丰富多彩的生产基地,财富多了,剩余劳力有了用武之地,就能民富国强。


  总之,我国山区是一块极为重要又大有希望的地方,是一篇锦绣文章。


  二、山区的优势和特点


  我国山区幅员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情况十分复杂,但都有巨大潜力并都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南方山区是全世界的一块宝地,发展潜力更大。各地山区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天涯处处有芳草。


  要发挥山区的优势就得了解它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科学治理和开发,决不能与自然规律对着干。


  山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人称之谓“立体、层次、复合”的体系。一座高山从山顶到山脚四季分明,生产是分层的,各种生产复合在一起,是非常多种多样的。


  山区的农业必须是农林复合型的大农业,即农林牧协调发展,草本与木本植物配合种植,草本粮棉油与木本粮棉油并举。许多山坡草本粮棉油无法种植,但木本的则正好种植,而且成本低,收入高,十分有利。要深刻理解山地农业与平原农业的差别,不要随便套用平原农业的办法。最近在昆明的一个研讨会上,向石元春院士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两者的差别很大,又说我们过去只重视平原农业,忽视了对山地农业的研究,并用平原农业的办法来经营山地农业,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山地农业应该认真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山地农业生产体系。


  什么叫做用平原农业的办法经营山地农业呢?就是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又只种草本,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的坡耕地约七亿亩,其中梯田仅占1/4,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60%以上。我国严重的北方荒漠化与南方石漠化现象,与此有很大关系。这个现实必须正视。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一些山区的居民已失去生存条件,不得不迁出来异地安置。前些年,扶贫办的同志讲,在8000万贫困人口中,大约要迁出500万人。这说明我们在山区打了个大败仗,不得不实行大规模撤退。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大家不要小看水土流失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文明的延续,因为在物质资源中,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看看一个社会如何利用它的土地,就能判断这个社会的现在和将来。1955年美国两位有经验的生态学家写了《表土与文明》一书;一开头就写了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有人曾对历史作了简要的概括:文明人走过地球表面,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一片荒地。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并非没有根据。文明人掠夺了他长期栖息的大部分土地。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进步文明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理由。这也是较古老的定居地区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这是确定各种历史趋势的主要因素。”“文明人是如何掠夺优厚的环境呢?他主要是通过耗尽或破坏自然资源来掠夺的。他从植满树木的山坡和山谷里,砍伐或者焚烧大部分有用的木材,在饲养牲畜的草地上过度放牧,使草地成为秃土。他捕杀大部分野生动物,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他听任土壤侵蚀夺去他农场土地的肥沃表土;他让侵蚀的土壤堵塞溪流,并让淤泥充塞水库、灌渠及港口。在许多情况下,他使用并浪费大部分容易开采的金属或其他需要的矿物。于是他的文明在他自己创造的惊夺中衰落下去,或者迁移到新的土地上去。已经有十到三十种不同的文明沿着这条道路走向覆灭(具体数目决定于将文明分类的人)”(转摘《小的是美好的》)。


  我们不是正在这样掠夺自然吗?应该彻底觉悟了。我国山地农业的现行经营方式应该彻底改造了,掠夺性经营方式和各干各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了。各县应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和经验,提出改造办法,并做出样子,为创建农林复合型新模式立新功。


  三、山区是一个社会,应按社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全面建设


  现在的山区与过去的山区完全不同了。


  过去,山区人很少,一片森林世界。唐诗里描述的景象是:“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火烟是人家,银镯金钏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森林的再生能力强,可以满足这些人的生活,也能承受刀耕火种。


  现在,山区住满了人,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民要富裕起来,要现代化,政府要发展经济,要办好各项事业,没有强大的经济活动,就维持不了这个社会。因此,必须按一个社会的运行规律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保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进行生产和建设又必须按山区的特点进行,不能有主观随意性。山区的每个县当然都要发展县域经济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但每个县情况不同,必须有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发展规划,按规划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决不能打乱仗。


  实际情况如何呢?过去的不说了,为了国家的建设需要,砍了它四刀,把山区砍穷了,伤势很重。现在进行补偿,大力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用心是好的,但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效果如何呢?应认真检查了一下,防止好心办成坏事或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刚从云南回来,一位州的农牧局长,向我谈了如下情况:现在投入多了,很好,但各干各的,下面穷于应付,效果很不理想,比如:生态环境建设,计委管,但它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抓不到点子上。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它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抓不到点子上。这两个部门谁也不敢得罪,一切照办,不敢提意见。天保工程林业部门管,长防林建设林业部门管,长治工程水利部门管,扶贫工程扶贫办管,农业生产农业部门管,但用的是平原农业的办法。农田基本建设几家都管,既重复又浪费。以工代赈几家都管,既重复又浪费。坡改梯几家都管,既重复又浪费。从上到下条条专政,谁管钱谁说了算,不听话就不给钱。


  县级情况是:这个州10个县,8个是财政赤字,发工资靠上级补助,建设问题更是靠上级投资,哪个部门能要到钱就了不起,就归谁家,不敢得罪。形象的说法是:“县无建设规划,谁给钱就给谁干,谁抓得紧就给谁干。”更坦白的说法是:“县长是擦屁股的,各业务部门能干的和有好处的事自己干了,难干的,交给县长干,代擦屁股。”于是需要干的无钱干,不急于干的给了钱就得干,完全处于被动和无序状态。


  从上面看,各部门都有计划,头头是道,从县看,毫无计划可言,处于打乱仗状态。总的说,是有计划的无计划状态。任何好的计划,最后,要靠县级组织落实,落实到山头地块,到山区的每一个小流域,在那里开花结果。因此,县级的组织实施工作如何,是决定性环节。它若处于无序状态,什么计划也就落空了。有人慨叹,“上级计划很好,可惜只在空中飞舞,无法落到实处。”新中国成立50年了,我国山区还是穷,生态环境还在恶化,钱未少投,力未少用,就是效率太低,浪费太大,不是人笨,而是办法欠妥,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了。古人说,“欲知朝中事,去问山里人”,到山区县看看我们各项建设事业的实际动作情况,就知道问题所在和解决之道了。


  四、在县一级综合并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


  1.解决当前条条各自为政各干各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由县级集中、配套、组装形成合力,并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在县一级开展有计划的建设活动,这样做,好处很多。


  第一,在县一级比较容易组装和集中,县委班子强一些就可以做到。


  第二,组装配套后,就能落实到山头地块,并能很快见效果。


  第三,可以动员群众参加建设活动,形成较大规模的建设山区、发展经济的群众活动。


  第四,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容易调动县级领导的积极性。


  第五,这是富民富县和建设环境的最有效办法,国家没有多花钱,却办成了大事。“郡县治,天下安”,县级经济发展了,全局就活起来了。


  2.这样做难吗?县一级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这正是我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成功经验。约有200个县正在这样做,有些县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的在全省推广,有的成为全国参观的重点。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是自动干起来的,没有吃任何偏饭,经验非常过硬也非常成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倒要反问一句:你还下不了决心吗,为什么呢?


  3.在山区普遍推行的条件是:


  (1)为各县配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加大其权力,让它有权协调各部门的人财物力,为县的建设规划服务。


  (2)帮助县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这方面的经验是成熟的,也有这方面的人才。


  (3)认真组织实施,这是县级的任务。


  (4)上级各业务部门支持他们这样做,并在人财物力上帮助,这是上级业务部门放权的问题。


  (5)各县之间的协调工作,上级负责。这些并不难,应该做到。


  4.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县一级的重要作用,这是非常可贵的现象。


  比如,农业部牵头的生态农业县建设;国家林业局牵头的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建设;国家环保局搞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国家计委抓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示范区)建设;水利部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县建设;科技部抓的山区科技开发示范县建设。部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的,名称不同,重点不同,但都以生态经济理论做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继续搞下去,但都应与县域经济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帮助县全面进行建设,把自己的工作融进去,这样,全国的建设计划就可以加快实施。当然还要分分工,抓的县不要重复。


  五、现在是建设山区的大好时机


  理由有四:


  第一,我国第二个五十年的两大任务的完成,重点和难点均在山区,必须认真建设山区。


  第二,开发西部,不解决山区问题很难实现,必须大力建设山区。


  第三,大江大河的整治,源头都在山区,必须同时大力建设山区,不能只在下游被动应付。


  第四,彻底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重点和难点都在山区,必须认真建设山区,不能就贫困治贫困。


  我国山区本质是富裕的,贫穷落后是暂时现象。我国山区人民是勤劳而勇敢的,他们愿意苦干不愿意苦熬。云南山区人民喊出的“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豪情壮语,代表了山区人民的心声。他们是建设山区的强大主力军,是山区的希望所在。


  现在建设山区的形势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改变条条分头运行办法,把权力交给县一级,使他们负起责任来。由于县一级建设山区的经验是丰富而成熟的,而且具有积极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近看到九十高龄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秉笔直书终不悔”。这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令人肃然起敬。我不敢挤人知识分子之林,但作为一个老党员,实事求是讲真话的风格必须坚持,否则就成了昏聩之徒了。记得胡耀邦曾把干部分为三类:有为之士,平庸之辈,昏聩之徒,并希望干部争当有为之士,这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所系。建设山区,要的是有为之士。我是把到会的山区县领导和其他人作为有为之士看待的,今天讲的是心里话,希望引起思考。


  (来源:农业部网站;文/石山,“山区综合开发高级培训研讨班”上的讲话,1999年12月)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客服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
seo seo